《5%的改变》
💡 根据 遗忘曲线:如果没有记录和回顾,6天后便会忘记75%的内容
读书笔记正是帮助你记录和回顾的工具,不必拘泥于形式,其核心是:记录、翻看、思考
书名 | 5%的改变 |
---|---|
作者 | 李松蔚 |
状态 | 已读完 |
简介 | 你只想要100%的改变,所以你才被困住了;现在我们要做的,是先试试把5%做好。用一个极其微小而不同寻常的行动,去打破惯性和困局。” |
读后感
观点一:自我(对自我的失望、恐惧、不接纳)
最基本的一条定理就是:甲之蜜糖、乙之砒霜。(找个适用于自己、的解决方法)
试着接纳现在的自己,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,接受真实的自己。(就像打牌,先承认手里的牌就是这些,然后再谋划怎么打好。理想必须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,说一千道一万, 现实中这个人再不行,他也是唯一的行动的指望。)
从看清自己到欣赏自己,从欣赏自己到用好自己,从用好自己再到自我实现,每一段都是长期功课。在自我认识、自我成就这件事上,我们有一生的路要走。
当自身遇到低谷,别怕,就这样走下去,往往会发现最坏的结果并不是结局。继续坚持慢慢的改变,不就生活就会变好了一些。
不要先给失败找好理由,当自己做出选择 哪怕选择是一种“悲观的态度“,在后面的行动中也能表现出更大的动能性。认可自己的选择,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,从中吸取教训。
一直在奋斗,一直在失去,一直不甘心。(如果是这种情况,要不就是这放下。要不就坚持住、保持住、承受住这种痛苦。痛苦也是人存在的一种方式,他代表着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课题,而这个课题是有价值的。 - - - - - 没有答案,那就去找,但问题没有错。不要放弃问题本身。)
自律为什么这么难?(我们可以每天坚持睡前给自己预留1分钟,心里和自己说”啊,今天也是一个自律的人“,建立一种”自律的符号“,从而扩大窗口,燃起做其他事情的积极性。)
自律一词意会(一分钟和一小块区域的自律其实也没想的那么容易。自律这个词本身就有点拧巴。它强调的是一种自我克制,自我违抗一明明不想做一件事,却要自己必须做,这才叫作自律。而且不是做一次两次,要重复, 日复一日,从这份坚持中获得某种意义一可是为什么要如此辛苦?如果找一件自己更喜欢的事,高高兴兴地做下来,不是更简单吗?)
如何解决遇到的各种困惑(尝试着每天记录一条困惑,连续记录一周。同时并尝试着进行解决,不要积压。慢慢的一点一点来进行解决)[生活中确实有一些具体的困惑, 却被结论掩盖了。具体的问题解决起来是很辛苦的,需要动脑筋,需要投入,需要耐性,而且也可能解决不掉。这时有一种防御机制,就是不再关心具体问题,只把焦点放到内心,不去考虑“怎么办”,而变成“我应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学”。这确实更容易带来满足感,同时,具体困惑也还是没有解决。] - 满足感替换解决不掉困惑。
产生焦虑该怎么办?(“焦虑时做一点折磨自己的事”,“只要别多想,把事情做了,就不会那么焦虑难受了嘛!”)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充实自己。
改变的工具箱
向上螺旋:想不明白的事情,就付出行动去实践。(积极的行动会开启一条“行动让人的状态变好,状态变好又带来更多积极行动”的正反馈循环链路。与之相反的就是“向下螺旋”的恶性循环:因为心情不好,导致什么都不想做;因为什么都没做,导致心情更差。)
外化的声音:想做的事,事到临头又觉得做不到;想放弃,又不甘心。怎样都不满意。(表达不同的观点同时,本身就带来了沟通和解决的空间)
单双日作业:同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人生观,解决这种冲突最直白的办法就是两者同时实现。(与其花时间纠结“哪种人生观更好”,倒不如两种都要:一半时间充分努力,另一半时间充分躺平)
黑色想象:焦虑的时候,反而可以多想一想“最坏的结果”。越具体,越实际,越有助于摆脱焦虑。
实验者心态:实验的目的是探寻真相,无论结果符不符合期待,它都会增进我们对事物的了解。(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,就无所谓“失败”。无论结果是什么,你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增加,你会更清楚自己有哪些特点。有一些方法或许对别人管用, 而你有另外的偏好。
)
观点二- 家庭
待补充..
观点三 - 工作与理想
如果对工作产生恐惧该如何做?(恐惧只是一种情绪,而工作表现更重要是取于行为。一个人带着恐惧这种情绪,照样可以采取行动。两者并不冲突。)做事甚至不必产生“实际”的结果,行动本身就会开启“向上螺旋”。最初的行动一旦被激活,身体自然会越来越有力量,做的事也越来越多。就像是在滚雪球,从最初的一小点开始,一圈圈越滚越大。关键在于启动。
可用的时间充分利用好,效率最大化。若产生焦虑其余时间可以做自己想做的,在不焦虑的时候在回想其余时间做的事情是否有意义。相比下,更想做的是什么事?(改变很微弱,但我看到它了,我想让它变得更显著。 勇敢一点,再往前迈一步,一小步就好。)
越失败,越努力,越恐惧(克服恐惧搞定它。参考周边的人,他们的优势借鉴过来,只要心里知道,跟他们不同。最后提升自己特有的优势。)
在工作中不要恐惧权威,我们和领导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双赢。在工作上我们可以多换位思考,我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也可以为团队创造价值,不单单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,而是有余力可以去关心团队成员。
做一份抵触的工作我们该怎么办?(总结十条好处,在这个抵触的工作中能得到什么好处。)
思考自己的价值的存在,只是用来逃避现实的方式。只要正视现实,一一数出自己不够好的地方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,和其他同龄人竞争,让自己在未来十年可以达到自己认为的高度。朝向这个方向就好。
改变的工具箱
去除评价
先停下头脑里那些“我不好”的声音。摆脱消极的暗示。(越是沉浸在“我不好”的声音里,就越是破罐子破摔,也没有力气去改变什么。而最值得思考的问题是:“既然我是这样,那么这样的我又能找到哪些资源,去把事情做好呢?)
改写故事
任何处于困境中的人,都有某种程度的选择权:“问题”只是一种主观建构,是若干个故事版本之一。(同样的素材,编织成不同的故事线,就会带给人不同的行动方向,心态要好!)
人与角色分离
- 人在不同环境下扮演不同的角色。**角色不是人的全部,即便工作占据了生活的很大比例,也不能将职场角色与一个人混同。(工作是我们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扮演的角色,而人生还有更多的面向。这样想,也许还会让一些工作做得更好)
短期的确定
- 人需要长远的视角,也需要确定性。(生活也必须在切切实实的行动中才能转化为确定性)
最小行动按钮
- 把工作的第一步设计为一个简便、快速,又能对外界发出信号的动作。一方面阻力小,做起来没有难度。另一方面也是在向其他人宣告:“我开始啦。”这是利用人际反馈的原理按下一个启动的按钮。(先从小事开始行动)
观点四 - 亲密关系
- 改变的工具箱
- 沟通的勇气
- 对大多数人而言,最重要的始终不是沟通的技巧,而是开口的勇气。
- 新的沟通形式
- 尝试改变沟通方式,比如面对面沟通不如送礼物写纸条来进行新的方式沟通。
观点五 - 人际关系
- 改变的工具箱
- 允许
- 做出自我负责决定的前提是相信自己可以决定。(没有人站在对立面,做不做都是为了自己 - 认可自己,为自己所做出的决定负责)
- 思维实验
- 多进行换位思考,无论多么肯定的事情多做一些假设条件。(假设做了,看看会带来哪些结果。说不定结论也会跟着改变)
书摘
- 保持对人的尊重。问题背后总有合理的一面:消沉的人也许是在用谨慎的策略回避失败;焦虑的人也许是背负了太多的期待不知拒绝;即便什么都不做的人,也可能是在用这种方式争取他的权益。
- 具体的问题解决起来是很辛苦的,需要动脑筋,需要投入,需要耐性,而且也可能解决不掉。这时有一种防御机制,就是不再关心具体问题,只把焦点放到内心,不去考虑“怎么办”,而变成“我应当悟出怎样的人生哲学”。这确实更容易带来满足感,同时,具体困惑也还是没有解决。
- 焦虑的时候,反而可以多想一想“最坏的结果”。越具体,越实际,越有助于摆脱焦虑。
- 如果行动的意义在于自我探索,就无所谓“失败”。无论结果是什么,你对自己的认识都会增加,你会更清楚自己有哪些特点。
- 这个干预最有趣的地方在于,做事甚至不必产生“实际”的结果,行动本身就会开启“向上螺旋”。最初的行动一旦被激活,身体自然会越来越有力量,做的事也越来越多。就像是在滚雪球,从最初的一小点开始,一圈圈越滚越大。关键在于启动。
- 最重要的,就是不要重复已经做过的思考。总在相同的思路中绕圈子,人就没法获得新鲜的想法,问题就仍然得不到答案。想办法引入一点新的信息,也就是说,要做一些之前从来没做过的事。
书籍地址:5%的改变